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空間與環境前沿文獻閱讀
Seminar on Space and Environment Frontier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理學院  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簡旭伸 
課號
Geog7103 
課程識別碼
228 M734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A(18:25~19:15) 
上課地點
地理602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與黃倬英、溫在弘合開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SSEF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地理學作為橫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後現代學術場域,其關注議題總是與時並進。在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反覆出現的當代,地理學也更加注重災害管理、地球與人類系統互動等非傳統學科分野下的跨領域知識整合,但同時也對地理學空間觀點進行反思。在此學術脈絡下,本課程著重研讀「環境」、「空間」有關的文章為主軸,試圖帶領同學接觸該領域的學術前沿文獻。本課程指涉之「環境」不僅包含自然科學的範疇,更涵蓋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系統。 

課程目標
在「空間」部分,本課程試圖以地理學的尺度觀點來劃分前沿文獻,並加以討論不同尺度空間下的相關議題。此部份著重的議題包括:各尺度自然-人文系統的交互作用、跨尺度的自然-人文系統交互作用、地理學空間政治如何與自然系統交疊等。另一方面,新興資訊技術的發展(包括:巨量資料、雲端技術、無線感測及社交媒體等),將使研究學者對於地理資訊科學與人類空間行為的理解,產生新的研究想像;本課程亦將探索這個新興領域的前瞻研究,並進一步討論地理學作為探索人地互動關係的學科,能夠在這個趨勢下所扮演的學術角色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為一學分一堂課,將採取每個月一次集中上課的方式運作,即每個月第二周的星期二晚上從六點上到十點。上課時間分別為10/08;11/12;與12/10。修課學生這三次務必全程到場,缺席任何一次將不予計分。
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- Wesolowski et al.(2012),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human mobility on Malaria, Science 338: 267-270
- Diffenbaugh, N. S. and C. B. Field. 2013. Changes in ecologically critical terrestrial climate conditions. Science 341:486-492.
- Kenneth Hsu (2008). Klima Macht Geschichte: Menschheitsgeschichte Als Abbild der Klimaentwicklung (Climate Makes History: The History Of Mankind As A Reflection Of Climatic Evolution), Zurich: Orell Fussli Verlag. (中文翻譯,氣候創造歷史,聯經出版社,2012月一版),第七章,氣候變遷的循環,p.202-224;第八章,新世界與其他地區的全球變遷,p 226- 251;第十二章,氣候學的意識形態、宗教與政治,p.313-348;後記,p.343-351)
- Gelfand I, Sahajpal R, Zhang X, Izaurralde RC, Gross KL, Robertson GP. (2012) Sustainable bio-energy production from marginal lands in the US Midwest, Nature 24:493 (7433):514-517
- Bonan, G. B. 2008. 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: Forcings, feedbacks, and the climate benefits of forests. Science 320:1444-1449.
- John Vandermeer and Ivette Perfecto (2005 1st edtion; 2013 3rd edition) Breakfast Of Biodiversity: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ain Forest Destruction (中文翻譯,生物多樣性的早餐,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,巨流出版社,2009年一版),第四章,雨林地區農業的政治經濟學,p 65-83;第五章,現代世界體系的農業面面觀,p85-98;第八章,雨林保育,直接或間接,哪一種方式,p 127- 160; 第十章,誰建構了雨林,pp 185-205)
- Simini F, Gonzalez MC, Maritan A, Barabasi AL. (2012), A universal model for mobil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, Nature 484, 97-100
- Scheffer, M., J. Bascompte, W. A. Brock, V. Brovkin, S. R. Carpenter, V. Dakos, H. Held, E. H. van Nes, M. Rietkerk, and G. Sugihara. 2009. Early-warning signals for critical transitions. Nature 461:53-59.
- Gary King, Robert Keohane, Sidney Verba (1994) Design Social Inquires: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(中文翻譯,好研究如何設計: 用量化邏輯作質化研究,群學出版社,2012年一版),第一章,社會科學中的 “科學性”,p 29-70;第二章,描述推論,p71-123
 
參考書目
1.Song et al (2010), Limits of predictability in human mobility, Science 327: 1018-102

2.McAfee and Brynjolfsson (2012), Big data: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, Harvard Business Review: 3-9

3.Davenport and Patil (2012), Data scientist: the sexiest job of the 21st century, Harvard Business Review: 70-76

4.Simini et al (2012), A universal model for mobil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, Nature 484, 97-100

5.Giles (2012), Making the links, Nature 488: 448-450

6.Wesolowski et al.(2012),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human mobility on Malaria, Science 338: 267-270 Miller, H. I. (2001). Politics Defeats Science at Environment Agency. Nature: 412 (627).

7.Laurence, W. (2013). Land Use: A Global Map for Road Building. Nature: 495, 308-309.

8.Rogelj, J. et al. (2013). Probabilistic Cost Estimate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. Nature: 493, 79-83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導讀主持 
40% 
導讀同學除了介紹作者,文章本身,以及相關學術與研究脈絡之外,更需要整理修課同學的文章評述 (於上課前繳交到CEIBA),並且提擬數個討論題綱於課堂討論。 
2. 
課程參與 
30% 
本課程要求同學積極參與課程討論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對特定文章所進行之批判文獻回顧。1/7繳交,逾期不候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0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17  文獻閱讀 (1) 
第3週
9/24  文獻閱讀 (1) 
第4週
10/01  文獻閱讀 (1) 
第5週
10/08  分組討論 (1):暖化對於自然環境與人類環境的衝擊 
第6週
10/15  文獻閱讀 (2) 
第7週
10/22  文獻閱讀 (2) 
第8週
10/29  文獻閱讀 (2) 
第9週
11/05  文獻閱讀 (2) 
第10週
11/12  分組討論 (2) :節能省碳護林綠色工業 
第11週
11/19  文獻閱讀 (3) 
第12週
11/26  文獻閱讀 (3) 
第13週
12/03  文獻閱讀 (3) 
第14週
12/10  分組討論 (3) :跨領域數學模式 
第15週
12/17  期末報告撰寫 
第16週
12/24  期末報告撰寫 
第17週
12/31  期末報告撰寫 
第18週
1/7  繳交期末報告